年度佳作《南京照相馆》:凭什么打动观众?_影片_照片_中国

冷却了大半年的电影市场,终于迎来了今年的第二部票房破十亿的电影——《南京照相馆》。这部影片不仅在视听语言上表现出色,更展现了难得的深度与思考的完整性,成为了难得一见的佳作。

整部影片围绕南京大屠杀的照片展开,不仅仅停留在暴行与揭露暴行的层面,而是深刻剖析了日本侵略者将中国人非人化的过程,以及中国人逐渐觉醒、争取自我主体性的历程。

这正是过去同类影片很少能达到的深度。

### 01. 同样重要的平等的人

影片一开头,日军命令枪杀投降的中国士兵,一名低级军官质疑称杀战俘是违反国际法的,随即被军官重重一巴掌,提醒他:“支那人是猪,根本不配当作人看。”将中国人非人化,并赋予这种“支那”的称呼,这正是军国主义与“大和民族优越论”的交融结果。明治维新后的日本,通过军国主义的推行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理论,构建起了本民族的优越观念,进而通过教育和军队训练,把中国与其他亚洲民族描绘成劣等的“他者”,为侵略行为提供了“合法性”。

在影片中,伊藤秀夫,这名将中国人视为“非人”的日军战地摄影师,始终强调“中国人的照片不重要”。对于中国人生活的记录,他们不配与日本人的照片平等。这种思维方式,正是侵略者在接受长期洗脑后的表现。伊藤的相机就成了“他者化”的工具——通过镜头,将中国人的苦难当作日本军功的证据,展现的是中国和中国人作为“他者”的地位。

展开剩余78%

而在吉祥照相馆里,阿昌和金老板通过逐渐显现的照片,发现被残害的南京人中有电报局的李小姐、柳树巷的店家江老板、广安街的江老板……他们开始意识到,除了个体生命,还有什么东西是绝对不能失去的。这一觉醒,象征着他们对于自我主体性的争夺。

影片后半段,照相馆众人的觉醒彻底完成,尤其在结尾,照片与被拍者的命运交织,配合着金老板和顾客的寒暄声,真相逐渐浮出水面。日军侵犯的场景逐一呈现,南京的“真正主人”通过照片复生。他们曾在这里出生、成长、工作、成家,这些照片不仅是记录,也承载着他们不容抹杀的尊严与历史。

苏柳昌曾因日军威胁,将照相馆内的照片换为日军的照片,而在彻底觉醒后,他狠狠扫落了这些侵略者的照片。捍卫照片,就是捍卫生活的印记,捍卫人的存在,捍卫中国人的主体性。在这座小小的照相馆内,展开了一场中国人从日军手中争夺主体性的斗争。

更值得注意的是,“他者化”他国人民的逻辑,并非二战时日本独创,而是极权政权常用的伎俩。任何国家的政府一旦将特定群体“他者化”,并冠以“崇高目的”,暴行便变得理所当然。今天的世界,这一现象依然存在。

### 02. 电影中的媒介观

《南京照相馆》中的创作者呈现出了与主流价值观高度契合的视角。电影本身不仅是对“二战叙事”的深刻反思,也把这部作品看作是与文化、历史相关的“匕首与投枪”。在影片中,照相馆里的中国人渐渐觉醒了对影像叙事的主体性,背后是创作者对于“二战叙事”的自觉与反思。

影片的宣传活动亦有着文化事件的意义,它不仅有效补充了电影内容,还为观众提供了对影片的深入解读,形成了电影与宣传的共振。通过这种宣发方式,影片和观众之间建立了深层次的情感共鸣。

在这部电影中,照片这一媒介无疑是最重要的意象。罗兰·巴特曾说过,摄影的意义在于“这个存在过”。而苏珊·桑塔格则认为,照片是一种“铁证”,证明某个事件确实发生过。影片中的每一张照片,都代表了中国人历史的痕迹,它不仅是证据,还是对抗遗忘、对抗抹杀的武器。

除了照片,影片还对传统戏曲等其他媒介进行了关注。例如,女主角林毓秀从学日语准备迎接日军到决定公开战争罪证,她的觉醒贯穿整个过程。而在一次戏中,她对秦桧的强烈反感,反映了中国人对抗汉奸的集体情绪。

另一重要的媒介是中国知名景点的风景画——照相馆中的背景布。影片通过这一背景,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中华民族的集体认同。

### 03. 两版电影的比较

《南京照相馆》改编自1987年拍摄的《屠城血证》,时隔38年,作品的视角和社会心态发生了变化。在《屠城血证》中,主角是美国教授米尔斯的学生展涛,他本是典型的知识分子,但随着影片推进,他逐渐觉醒并最终为揭露日军暴行付出生命。

相比之下,《南京照相馆》完全摒弃了知识分子的天真,而让故事的焦点转向了普通小人物——苏柳昌。影片中的普通人开始有了自我觉醒,他们的反抗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生存,更是为了民族的尊严。

在1980年代,电影中的主角需要保持道德上的绝对清白,而在《南京照相馆》中,角色们的道德标准更加宽松,他们的行动更多是为了生存,在极端情境下选择了“活下去”作为最本能的反应。

此外,影片在民族心态上的转变尤为明显。《屠城血证》强调了西方媒体的作用,而《南京照相馆》则突出中国人自发揭露真相的行动,影片的最后,真正为南京的历史发声的,是中国人。

### 尾声

《南京照相馆》导演申奥,曾凭借广告导演的身份积累了深厚的行业经验,并凭借自己的作品赢得了市场与观众的认可。他的作品市场性十足,虽然作品中的“作者性”可能不那么突出,但这未必是坏事。也许《南京照相馆》正是一个新的开始。

发布于:山东省